周末看數據,胡思亂想。
這幾年最流行的話是,一鯨落而萬物生。
【資料圖】
這話又唯美又符合社會分化中的主流敘事心態(tài):龐然大物轟然倒下,滋養(yǎng)出大批繁榮的小生物生態(tài)。
我一度想當然地覺得,這是個“科學常識”。聽了太多之后,有一天忽然覺得不對勁,特地去查了查出處,發(fā)現這個“鯨落”確實是個科學名詞,就是說——
鯨魚死了后,巨大的尸體沉降到深海海床,不斷分解消耗,為各種不同海洋生物提供豐富的有機物,這是滋養(yǎng)海洋生態(tài)的過程。
這句話在火起來應該是在2020年4月,中國的科學家在一次海洋科考任務中首次在中國南海深海發(fā)現了鯨落這種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然后就有一首應景的詩《一鯨落而萬物生》登載在了人民日報上,作者叫劉詩瑤。
然后,中文世界里這句話就突然火了,火得成了“常識”。
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后,從教培行業(yè)開始,互聯網大平臺、房地產,一個又一個的“鯨落”,倒也沒見到生出啥來。
我不懂海洋生物學,就是瞎猜測,可能鯨生還是比鯨落要更生態(tài)友好?
畢竟,一個有海洋食物鏈頂端物種「鯨魚」時常出沒的海域,必須物種繁茂豐富,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良好,否則沒法支撐。
2021-2022年,支撐中國信貸市場的超級大藍鯨,房地產行業(yè),直線下墜。中間也掙扎數次,無包扎,無藥,無療傷,無果。
上周說,衰退是一連串的事件。其實,所謂“經濟體”——就是“生態(tài),循環(huán),有機體”的概念,沒有獨立的器官和功能。
如果一個行業(yè)充當了一個經濟體的信貸發(fā)動機,那么基本可以看成是心臟,造血供血。血供應不上,孱弱難免。
2023年的社零數據,稍微拆細致點看,很有意思。
1. 基期效應導致(總量)同比數據失真。
4月社零總額3.49萬億元,同比增長18.4%——還挺喜人,問題是去年4月多地封城,-11%,是過去多年的洼地。如果將2022和2023年兩年4月數據合在一起看平均數,再和2019年做對比,4月社零增速是2.6%,遠遠低于2015-2019年9.5%的平均水平。
以餐飲為例,行業(yè)增速達到40%以上,但如果將2022年和2023年合并,和2019年比,增速就變成了-1.5%。你看,我們覺得熱鬧非凡的餐飲是負數。
所以,有時候,眼見的也未必是事實。
2. 房地產鯨落后百業(yè)凋零。
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4.7%
文化辦公用品類-4.9%
家具類3.4%
建筑及裝潢材料類-11.2%
其實這個邏輯不復雜,上周那篇
《“黑天鵝”不會單飛,永遠是一連串事件》
也講到,現代經濟體運行是一連串的非獨立事件,蝴蝶效應隨處可見。這一鯨落,也將周邊經濟生態(tài)降了幾個八度。
前幾天跟幾個好朋友吃飯,席間,有人問了個問題——
“來,大家想想看,有什么行業(yè)能夠填補上房地產這塊的信貸塌方?”
沉默良久。
這不是一個輕浮的調笑。實際上,這是關系著未來中國經濟增速、就業(yè)機會、投資收益的核心話題。
信貸是信用經濟體的發(fā)動機,你必須找到新動力、新能源才能將這個發(fā)動機重新啟動。
我猶豫著:“新能源?”
“體量太小,獨木難撐?!?/p>
“還有沒?”
……
是真沒有確定答案。如果有,也許會改變市場預期。
所以,大家也不妨也來投個票,根據自己的經驗、知識,來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。你覺得什么行業(yè)可以頂替上房地產這個超級信貸引擎?在評論區(qū)告訴我們。
新能源行業(yè)
消費行業(yè)
基建行業(yè)
教育行業(yè)
互聯網行業(yè)
其他
不能替代
因為上面這些邏輯,我們會發(fā)現,目前資本市場上仍然是“短期資金博弈”的邏輯高于一切。
講兩個例子:
市場傳聞稱兩家北美大廠更新了對明年800G光模塊的需求規(guī)劃指引,賽道的巨頭中際旭創(chuàng)馬上就迎來一個周內20%+的大漲;
千億市值的中國船舶,因為近期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保持穩(wěn)健,立馬周內拉升10%。
能否持續(xù)?誰管呢?畢竟,“在長期,我們都死了”。
在金銀島的圈子里,大家時常會討論這些板塊的機會和風險。
▼
詳情請登陸“香帥金銀島”
你對短期炒作的看法如何?會參與短期炒作嗎?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