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)
對房地產的“456”,當如何理解與看待
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部長倪虹近日表示,關于房地產有這樣一個概括:“456”。房地產的相關貸款占銀行信貸的40%,房地產的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%,居民財富60%在住房上,可以說牽一發(fā)動全身。
倪部長說的是實話,目前房地產在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中的地位,就是如此。如果單看數據,房地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稍有不慎,就會帶來嚴重問題。保持房地產市場穩(wěn)定,是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。
但是,作為一個產業(yè)、一個行業(yè),房地產為什么會呈現出如此“高”的地位呢?難道房地產在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中的地位,真的比實體經濟、尤其是制造業(yè)還要重要嗎?為什么在房地產市場沒有全面放開前,經濟的穩(wěn)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更強,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更高,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更明顯呢?顯然,對這個問題,需要客觀、理性地分析與思考。
先來看第一個數字——4,亦即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信貸的40%。應當說,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數據,一個行業(yè)就占用了全部銀行信貸資金的40%,說明這個行業(yè)得到了金融部門的特別關照和支持。如果其對經濟的貢獻率也達到這個水平,還好說。如果對經濟的貢獻率達不到這個數據,那就存在很大風險了。按照國家統(tǒng)計局局長康義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提供的數據,我們通過相關測算,房地產及相關行業(yè)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為13%、14%左右。記住,包括相關行業(yè),如果單純是房地產,比重可能就沒有這么大了,相關機構也測算過一個數據,那就是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率是7%左右。
退一步講,就算是14%左右,與其占用的銀行信貸資金相比,也是相差甚遠。這樣的投入產出,能算是貢獻很大嗎?更重要的是,這些資源,大多掌握在少數頭部房企手中,多的數千億元,少的數百億元,且都有大量其他負債,最多的負債總額超過了2萬億,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極大,可能帶來的危害也極大。
再來看第二個數字——5,亦即房地產的相關收入占地方綜合財力的50%。如果撇開其他問題不談,單純看房地產對地方財力的貢獻,當然是非常大的,也是需要重點培育的行業(yè)。問題是,房地產對地方財力的貢獻,是以犧牲實體經濟、特別是制造業(yè)為代價,是以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為代價,是以政府負債大規(guī)模擴大為代價,房地產的貢獻越大,實體經濟的日子就越難過,經濟結構也越失衡,地方的負債也越多。雖然這不是房地產的錯,但既然已經被地方所利用,房地產的發(fā)展也就出現了問題。如果房地產不成為地方的“土地財政”,很多問題和矛盾可能就不會出現。那么,所謂房地產對地方財力的貢獻,還值得推崇嗎?房地產是支柱產業(yè),但不能以低效率替代高效率,不能以高風險替代高增長,不能以犧牲其他產業(yè)來保住房地產的支柱地位。
最后一個數字——6,亦即居民財富60%在住房上。如果稍稍關注一下居民財富結構,以及居民的負債情況,可能會流出眼淚。要知道,居民財富的60%以上在住房上,并不是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根本性改善,人均住房面積大增,而是房價大幅上漲帶來住房價值大增,同樣的住房,二十年前只值40萬,到了今天,價值就達到了160萬、200萬。房子沒變,而只是價值變了,顯然,不是居民個人財富增加的表現,而是財富貶值的標志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同期的居民負債也出現了大幅上漲現象, 2022年,我國城鎮(zhèn)居民家庭負債率已經達到56.5%,相反,居民儲蓄率則由2008年的51.8%下降到到了2022年的36%。如果沒有房貸,居民的負債率絕對不會有這么高。如果把居民財富與債務對應起來、如果把居民財富中的房價上漲因素去掉一半,住房占居民財富的比重還會這么高嗎?
房地產的“456”,可不同于民營經濟的“56789”。眾所周知,民營經濟的“56789”,指的是:稅收貢獻超過50%,國民生產總值占比超過60%,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新產品研發(fā)占比超過70%,城鎮(zhèn)就業(yè)超過80%,企業(yè)數量占比超過90%。所有這一切,都是指的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中的地位和作用,是民營經濟為經濟社會發(fā)展所做的貢獻,是民營企業(yè)應當受到充分尊重的方面。而房地產的“456”,在內涵上就與民營經濟不太一樣了,所做的貢獻也不一樣。特別是就業(yè),民營經濟的作用是誰也替代不了的。而且,民營經濟越發(fā)展,就業(yè)就越充分,居民收入增長也越快,社會也越穩(wěn)定。房地產可不是這樣,特別是房價上漲,給居民帶來的可不是正向作用。而房地產市場過度發(fā)展對實體經濟、特別是制造業(yè)的沖擊和影響,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