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| 貓哥
(資料圖)
來源| 大貓財經
離大譜。
最近,廣西南寧的一些樓盤對外宣稱,“住房按揭貸款年齡期限可延長至80歲”,當地人一問,不少房企已經知道了政策,不少銀行已經在執(zhí)行了。
目的很明確,既能賣房,還能拉貸款,一舉兩得。
不過熱搜之后,銀行還是出來“辟謠”了,“貸款人年齡加貸款期限”可放寬至不超過80年,但“貸款人年齡不超過70歲”這一規(guī)定并沒有改變。
其實就是排除了“70歲貸款10年”這個組合,但是如果是“60+20”、“50+30”,看起來就不違規(guī)了。
南寧之后,寧波也加入到了“80歲”大軍。
大家覺得這個尺度放的比較大,其實還是少見多怪了。
成都、南京在2022年的時候曾推出過最高還款年齡到85歲的貸款,“55+30”都有可能,當然,這都抵不過專家們的建議,有專家就建議過,房貸最長可以延至40年……
這里就得說的數據了,全國的人均壽命雖然漲了又漲,但是到2021年,也才78.2歲,如果普及開來,這貸款恐怕是要老年人用養(yǎng)老金還到死。
當然了,現在延遲退休還沒落地,銀行以及開發(fā)商的盤算顯然不是指望老年人,盯上的是他們的兒女,這筆“家傳貸款”,是用老人的名額來買房,然后子女來還貸,享受享受首套房的首付和利率,在實操貸款中,依然要審查的是子女的還貸能力。
能看得出來,現在的狀況是,只要你買房,我就敢給你開綠燈。
前兩天央行的數據說明了一切:2022年房貸余額53.16萬億,占到了總貸款余額的24.8%,而這一年房貸的增量,只占到了全部增量的3.4%。
大家不買房,銀行不能眼瞅著優(yōu)質貸款流失,自然要出招,“80歲”也好,“85歲”也罷,銀行這一波肯定是不虧的,只是效果得另說。
不僅銀行在放開,各地也在想,能不能更大尺度地放開房地產市場。
去年的時候,上海自貿區(qū)臨港片區(qū)的限購松動,家庭為單位限購轉為個人,5年社保轉3年社保,消息確實很振奮,但是有人希望上海能夠更進一步:
比如,有政協(xié)委員就建議了:
1.?限購調整,遠郊區(qū)可在工作單位區(qū)域增加一套購房資格;
2.?限貸調整,認房不認貸;
3.限售調整,10萬元/㎡以上高端限售,其余則解除限售;
4.限價調整,房價在加稅的同時放松,土地價格按市場規(guī)律浮動。
當然了,這只是建議,雖然沒有提議取消全面限購,不過這樣的放松程度對于一線城市來講力度也不小。
這個意見被很多人點贊,大家都覺得,上海也確實需要取消一些限制來提振市場。
魔都的建議都這么猛,其他二三四線城市肯定更著急,各種政策也松的差不多了:
1. 除了北上廣深,GDP十強城市,都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限購,而進入萬億俱樂部的東莞和佛山,則是放開了全域限購,可以預計,2023年,除了北上廣深,其余城市可能將全面取消限購;
2. 銀行在干啥呢?在瘋狂地拉貸款,然后降低貸款利率,現在首套房利率3.9%,2成首付,已經成為常態(tài);
3.二手房交易“帶押過戶”開始普及,省掉了賣房的“過橋”費用,鄭州、東莞還在下全市的通知的時候,浙江、山東已經開始全省推行;
4. 開發(fā)商從小麥、大蒜,到免費坐地鐵,各種優(yōu)惠下來,噱頭拉滿。
各方主旋律,就是賣房、賣房、賣房。
實際效果咋樣呢?
大開大放的效果也始終一般,比如全面放開限購的東莞,曾經是全國房價漲幅第一的城市,深圳人的后花園,但是放開限購之后,成交量不太行,最大的依托深圳人,也不來買房了,有人做了調查,只有12.5%的深圳人愿意到東莞買房,不是一般的扎心。
佛山放開限購后,房子依然不好賣,成交額依然是同比腰斬。
不買房的同時,大家都在干一個事——提前還貸,去杠桿。
提前還貸這事兒一直都有,手里有點閑錢的時候,就先還上一筆,有的地方比較方便,上網操作就可以還了,但是現在,想要提前還貸,那得預約、審批再審批,要么審批不通過,要么排到幾個月后。
現在,就是貸款人和銀行的博弈。
比如,200萬的房貸,按基準LPR貸款20年,月供1.4萬,提前還10萬,月供不變的話,大約能節(jié)省20萬左右的利息,并將貸款年限縮短到18年;如果還款年限不變的話,那么能省下8萬的利息,并減少1000元的月供。
兩種結果,對于房奴來講,如果不考慮未來的通貨膨脹率等因素,其實是大大減少身上的房貸壓力的,調查顯示,如果資金允許,8成多居民選擇還貸,不還和觀望的不到2成。
對于買房人來說這個選擇題一點不難做,以前的利率啥水平,現在的便宜了那么多,能省肯定要省。
銀行為啥不樂意呢?很簡單,現在本來就降息,息差縮小直接影響銀行利潤,提前還貸看起來是現在收回了部分貸款,卻損失了未來的穩(wěn)定的利息收益,這會直接影響銀行未來的盈利水平,銀行肯定不愿意看到這一點,可不就是拼命拖延嗎?
比如,最需要減負的,是已經買房的房奴,存量利率能跟現在的利率接軌嗎?
無論是銀行還是專家,給出的答案都是:不太可能。
各種利率已經改過很多次了,房貸與基準利率掛鉤的時候,有打7折的,也有收110%的,后來,掛鉤LPR,又改過一次,LPR加點構成房貸利率,而現在不僅LPR降了不少,就連加點也變成減點了。
如果利率一刀切,銀行的損失就大了。
銀行就是這樣,如果你房貸逾期了,那真是想方設法逼你還錢,等你想還錢了,它又想方設法拖著你,總之,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。
銀行和貸款人博弈這么多,其實背后都是有共識的——那就是房地產大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
最近五六年買房的人,可能正好經歷了這個拐點。
比如身邊的朋友,2017年在南京買了一套房,200萬,彼時南京的房價正在進入上升期,均價2.5萬+,而在2021年,突破3萬+,但是之后房價就開始回落,他賣房的時候,這套200萬的房子已經價值360萬,而同小區(qū)同戶型,也有390萬成交。
但是現在,那套房的價格,已經回落到200萬上下,現在南京的均價,剛好和2017年持平。
這樣的故事,不要太多,能持平的已經算不錯,大把買房被套的人,背著高額房貸苦不堪言。
在普漲、大漲之后,接盤俠們已經難言賺錢了,不少地方正在經歷去泡沫的過程。
雖然房地產重回支柱產業(yè),但是想要讓房地產繼續(xù)拉動消費、支撐財政,顯然已經沒有像從前那么大的作用了,這其中最核心的一個問題,就是債務,不論是個人還是地方,這個問題帶來的壓力都不小。
前幾天,社科院的李揚分析了一下中國居民負債:
2020年,我國居民的“債務余額/可支配收入”為137.9%,同年,我國居民的“債務還本付息額/可支配收入”高達15.0%,而美國的數據分別為95%和7.5%。
啥意思呢?大概就是說,居民100元收入中,要拿15元來還債,高于美國的7.5元,有些家庭要是算上房貸,這個數據就要超過50%了,這也是多數房奴的真實寫照,債務壓身,消費怎么可能任性,所以就有了1月份有6萬億的新增存款。
地方的債務負擔也不輕。
去年最后兩天,遵義道橋暴雷,引發(fā)了對城投債的擔憂,而有數據顯示,地方的城投債余額,已經達到了65萬億,而這些錢,要么在基建,要么在房地產,雖然是債務主體是城投公司,但是控股方一般都是地方政府,如果結合目前地產形勢,咋還,確實是一個問題。
城投之外還有地方債,在12月份嚴控的形勢下,地方債余額35.06萬億。
這也是各地都在積極重啟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原因,所以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聲音,比如前兩天北京又在說中介小哥忙死了,連飯都沒得吃,公司一天成交500套房等等。
但,中國只有一個北京,多數城市房子的保值增值能力,還得看看再說。
關鍵詞: 按揭貸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