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
“軟實力”概念提出者、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·奈將中美關系的發(fā)展劃分為四個階段。當前第四階段的中美關系不應被定義為“新冷戰(zhàn)”,也不應落入“修昔底德陷阱”,而是一種“競合”關系。中美兩國體量龐大,不會對對方構成生存威脅,兩國面臨的跨國挑戰(zhàn)也離不開雙方的共同應對。在此背景下,中美兩國政府更應努力增強自身軟實力,相互吸引,以改善合作前景,使雙方受益。
(相關資料圖)
2016年以來,中美關系進入了新的困難階段,但這并不意味著兩國陷入了新冷戰(zhàn)。冷戰(zhàn)期間,美國和蘇聯(lián)基本上沒有任何貿易或文化聯(lián)系。而相比之下,目前中美年貿易額超過5000億美元,每年有超過30萬名中國留學生和300萬名中國游客前往美國。因此,把當今中美關系描述為“競合關系”或“可控競爭”可能更為合適。
自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束以來,中美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各持續(xù)了約20年:第一個階段是朝鮮戰(zhàn)爭后的20年,中美一直處于敵對狀態(tài);第二個階段是隨著1972年尼克松訪華,中美關系正?;p方進行了有限的合作以共同對抗蘇聯(lián);第三個階段是冷戰(zhàn)結束后,兩國深化經濟交往,美國助力中國融入全球經濟,例如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。從2017年開始,中美關系進入第四個階段,美國國家安全戰(zhàn)略聚焦大國對抗,將中國視為挑戰(zhàn)其霸主地位的力量。
圖片來源:中國日報
盡管不少中國分析人士將現(xiàn)階段兩國關系的僵化歸咎于美國前總統(tǒng)特朗普,但其實在2016年總統(tǒng)大選之前,美國對中國的態(tài)度就已經開始惡化,特朗普的言論和關稅戰(zhàn)只不過是火上澆油。
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幫助中國保持了快速的經濟增長,并大幅減少了貧困。但美國認為,中國通過國企補貼、商業(yè)間諜活動,以及強制外企知識產權轉讓等行為,造成了貿易扭曲。雖然許多民主黨人士認為特朗普不該把重點放在雙邊貿易逆差上,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對中國挑戰(zhàn)美國技術優(yōu)勢表示不滿。此外,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也為雙邊關系增添了安全層面的內容。
因此,盡管中美關系的第四階段并不是冷戰(zhàn),但也遠不僅是一場典型的貿易爭端。現(xiàn)在,兩國都試圖通過補貼本土產業(yè)和重塑供應鏈來降低相互依賴的風險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一些分析人士認為,中美關系的第四階段標志著一場沖突的開端,老牌霸主或將與一個正在崛起的挑戰(zhàn)者開戰(zhàn)。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研究伯羅奔尼撒戰(zhàn)爭時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:這場戰(zhàn)爭是由于斯巴達忌憚崛起的雅典而爆發(fā)的。這些分析人士從而認為,中國的崛起將引發(fā)美國類似的恐懼,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前,德國的崛起讓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感到不安。
到1900年,德國的工業(yè)產值已經超過了英國,而中國的GDP(以美元計算)目前僅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三。比起當時的英國和德國,今天的美國和中國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管理兩國關系。中國還天然地受到亞洲其他國家的制約,其中日本和印度不希望被中國支配。對中美兩國來說,落入修昔底德所說的恐懼,將是毫無必要的自證預言。中國和美國都不會對對方構成生存威脅,除非雙方愚蠢地陷入戰(zhàn)爭。兩國體量龐大,無法互相侵略或改變對方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然而,還有另一個維度使這第四階段成為“競合”關系,而非冷戰(zhàn)。中美兩國都面臨著跨國挑戰(zhàn),離不開雙方的共同應對。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遵循的是物理定律,而不是政治定律。在新冠疫情期間,從傳染病到非法藥物再到恐怖主義,這些問題可不管什么國界不國界。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,將不得不合作應對這些威脅。因此,中美關系在某些方面來說是一場正和博弈,美國的國家安全需要與中國合作,反之亦然。
關鍵問題是,兩國是否能夠從“競合”關系的角度思考問題。當前民粹民族主義思潮在中美兩國都呈抬頭之勢,在這種情況下,領導人更容易制造人們對新冷戰(zhàn)的恐懼。這就是為什么“軟實力”對中美關系如此重要的原因。
“軟實力”是一種不靠強力掠奪,也不用花錢購買,而僅通過吸引力和感召力就能獲得想要之物的能力。中國和美國都在利用軟實力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爭奪影響力,但軟實力其實也可以在雙邊關系中發(fā)揮重要的正和作用:如果中美兩國能夠相互吸引,就會改善合作的前景,使雙方受益。軟實力還可以使渲染民族主義、妖魔化其他國家的企圖更難以實現(xiàn),從而避免災難性的戰(zhàn)爭。然而遺憾的是,當前中美之間的政治辭令正在削弱彼此的軟實力。因此對兩國政府而言,增強自身軟實力是應該努力的方向。
圖片來源:中國日報
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,轉載請注明來源: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。
本文原標題為 "Soft power key for Sino-US relations"
責編 | 宋平 劉夏
編輯 | 張釗
實習生莊舒涵、馮小源、尹康君、喬靖雯亦有貢獻
【責任編輯:胡曉珊】關鍵詞: